2009-12-02 11:47:00 來源: 北方新報(呼和浩特)
11月21日凌晨,黑龍江龍煤集團鶴崗公司新興煤礦那一聲沉悶的聲響過后,漆黑的井口迄今已吞噬108條生命。這起自2006年以來我國遇難人數最多的特大煤礦事故,剛剛被認定為責任事故,再次拷問著我國煤礦安全生產。
山西屯蘭礦難、重慶同華礦難、河南新華礦難、黑龍江新興礦難——今年以來,我國4起特別重大煤礦事故,其中3起發生在國有大型煤礦。這讓人心生疑惑:在小煤礦事故頻發的同時,為何裝備精良的國有大礦也難幸免?
數字化管理示范大礦的安全之痛
黑龍江龍煤集團是國有重點企業,而事發的新興煤礦又是一個數字化管理比較先進、電控監測水平較高的煤礦,礦上甚至應用井下人員跟蹤定位及虹膜考勤系統。一個看似設備先進、管理有序的國有大礦,何以釀成如此慘痛的礦難?
“安全責任不落實,隱患排查不認真、不徹底,這是一起明顯的責任事故!”11月23日,在鶴崗的一個會議室里,國務院事故調查組組長、國家安監總局局長駱琳的話讓許多人心頭一震。
在不少人眼中,新興煤礦是一個靠得住的好礦。開采于1917年的新興煤礦已有將近百年的歷史,于2003年改制。新興煤礦在技術設備上一直處于比較領先的地位,今年還因“安全生產和信息化建設基礎良好”,被選定為中韓合作煤礦防災三維信息系統項目示范企業。
據逃生礦工王新剛反映,新興煤礦平時很重視提高礦工的安全意識和技能,經常組織安全知識競賽。瓦檢員范明華說,礦上有探頭、便攜、理研(氣體檢測器)三位一體的瓦斯探測裝備。當時發現值守的工作面瓦斯突出后,立即切斷電源,大家也非常自覺地開始撤退。
然而,眾多的“光環”仍未能阻擋事故的發生。從逃生礦工和救援人員的敘述來看,造成大量礦工遇難的一個重要原因,就是井下巷道太長,加之瓦斯爆炸后產生大量有害氣體,使礦工選擇逃生路線更為困難。記者在一張新興煤礦地下煤場平面圖上看到,地圖上百余條巷道縱橫交錯,其間距離甚遠。
參與搜救的鶴崗公司一位技術人員說,新興煤礦作業面分散,巷道多而長,井下采掘工作面多,最深處距離地面3000~4000米。
國務院事故調查組副組長、國家煤監局局長趙鐵錘根據初步調查的情況指出,這個礦核定生產能力145萬噸,井下采掘作業地點卻多達30個,采掘布置不合理,從而造成系統復雜,隱患眾多;全礦白班、中班和夜班一天下井總人數達到3000多人,沒有把安全保障能力放在第一位。此外,礦井在瓦斯管理和應急處置等方面都存在問題。
調查組初步認定,新興煤礦井下管理和勞動組織混亂,通風系統復雜,抗災能力弱,井下應急措施不當,種種隱患最終釀成這場悲劇。
國有大型煤礦事故多發的背后
黑龍江新興礦難的發生,意味著今年以來發生的4起特別重大煤礦事故中,國有煤礦企業事故占到了3起,國有大型煤礦事故呈現多發態勢。
龍煤集團董事長高崇坦言,雖然是國有大礦,但暴露的問題教訓深刻。事發的新興礦井“生產布局不合理,點多、面多、人多,環節復雜,而且生產工藝落后,機械化程度低,勞動效率低”。他說,在不安全因素多、不安全環節多、不安全行為多的情況下,安全管理沒有采取有效的針對性措施。
時間回到4年前,歷史竟驚人的相似。2005年11月27日,同屬龍煤集團的七臺河分公司東風煤礦發生事故,造成171人遇難。當時的調查發現,這家煤礦雖然年產只有50萬噸,但礦井下卻有3個采區、6個采掘工作面、16個掘進工作面,采掘嚴重失調。4年過去了,作為龍煤集團下屬的鶴崗分公司新興煤礦作業人員過多、生產效率低下的現狀顯然并未根本改變。
從客觀方面看,隨著我國對能源特別是煤炭需求的不斷增長,國有大型煤礦的開采不斷深入,面臨的開采條件不斷惡化,許多大型煤礦正在向高瓦斯、瓦斯突出礦發展,煤礦安全生產面臨越來越嚴峻的考驗。
中國礦業大學煤礦瓦斯治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遠平說,隨著一些國家能源戰略的轉型,一些國家放棄對高危煤礦的開采,采煤業可供參考的文獻也越來越少,安全生產難度加大。
“近年來,隨著國有企業的改制、重組,少數國有企業出現了管理滑坡、安全意識淡化的問題。”駱琳說,一些國有煤礦采掘布局和方式落后,機械化水平低下。國有煤礦必須提高效率,提高保障能力。
煤炭行業整合不僅是大進小退
今年年初,煤礦大省山西掀起了一場煤炭資源整合和企業兼并重組的風暴,目標直指小煤礦,年產量30萬噸以下的煤礦全部淘汰關閉。今年以來國有大型煤礦事故多發的態勢能給大進小退、優進劣退的煤炭資源整合浪潮帶來什么樣的警示?
“一些小礦在被大集團兼并后,安全生產水平不可能在短期內得到提升。”國務院新興煤礦事故調查組專家組成員蔡長利說,一些老礦長期投入不足,硬件裝備需要很大的資金和較長的時間。如果簡單維持生產就有可能出現安全生產事故。
蔡長利說,提高職工的技術水平、能力和意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,而要提高煤礦的管理水平,也不是一抓就見效的。
作為中國礦業大學教授,程遠平對煤礦“安全之憂”也有直觀感受。他告訴記者,這幾年學校采礦安全專業的畢業生供不應求,供需比例甚至達到1:30,這不僅說明近年來煤礦對安全生產越來越重視,另一方面也說明目前煤礦“安全生產技術和管理”欠賬太多。
“理念決定行為,行為決定結果。”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吳吟說,淮南礦業曾一度深受瓦斯之苦,血的教訓炸怕也炸醒了企業。為此,淮南礦業近五六年投入近60萬元,不僅使企業的瓦斯治理技術在世界上居于領先地位,也換來了企業持續十年無特大瓦斯爆炸事故的成果。
除了企業自身的努力,政府部門的監管也成為煤礦安全不可或缺的因素。程遠平教授說,我國早已制定了嚴格的煤礦安全生產標準和規定,如果企業都嚴格執行,監管部門都嚴格監督,煤礦事故是能夠避免的。
(新華社供稿) (本文來源:北方新報 ) |